七成老年妇女患尿失禁 及早治疗治愈率可达九成
- 助好孕
- 2023-07-20 08:05
周阿姨今年58岁了,自从退休之后,她和老伴每天过着悠闲静逸的生活。然而,在过去的两年,她有一个羞于启齿的烦恼:每当大笑、咳嗽、提重物的时候,都会有少许尿液漏出来。一开始周阿姨认为漏尿是上年纪后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到医院检查。直到最近,周阿姨漏尿的情况有所加重,有好几次去市场买菜时打湿了裤子,甚至和丈夫亲热时,也难以忍住小便……后来,周阿姨听从丈夫的建议到医院就诊,被医生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医生建议她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周阿姨的漏尿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目前正在接受巩固治疗。
指导专家:
张晓薇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妇科泌尿专业和妇科肿瘤专业。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及科研31年,近10年来重点从事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曾发表于核心杂志的专业论文40多篇。现任中华妇产科分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女性盆底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女性盆底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肿瘤学组成员,以及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常务编委。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8:00~12:00。
尿失禁发病率高 妊娠和衰老是主要诱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张晓薇教授介绍,周阿姨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尿失禁是育龄女性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尿失禁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还有充盈性尿失禁。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六个地区调查了19024名20~90岁的女性,发现有30.9%的人患有尿失禁,在45岁已育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达4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另外,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张晓薇教授表示:“尿失禁的发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老年妇女的发病率更是高达70%。”
女性朋友们切勿以为尿失禁离自己很遥远。张晓薇教授指出,女性在分娩之后,患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便开始增加。目前公认的一个引起尿失禁的确定因素是与妊娠分娩有关,因此产后是压力性尿失禁的一个发病高峰。原因是女性在怀孕期,在子宫内逐渐增大的胎儿带来的重力对盆底组织造成负担,造成慢性的损伤。而在自然分娩时,由于分娩时腹部压力大,很容易使尿道周围的肌肉与筋膜松弛,尿道阻力下降,从而导致尿失禁。我国约有30%孕妇患有妊娠期尿失禁,盆底功能通常在分娩后会自然恢复,一旦再次妊娠又会增加发病的风险。而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分泌减退加上尿道黏膜的萎缩,尿道内括约肌的功能下降引起尿道阻力下降,最终导致尿失禁。另外,盆底结构先天松弛、慢性咳嗽、慢性便秘以及肥胖都是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的诱因。
咳嗽漏尿需警惕 勿等病情严重才就医
张晓薇教授告诉我们,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跑步时就会不自主地漏出小便。严重者甚至走路都会漏尿,更有甚者在任何姿势下尿液都会不由自主地流出。这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于尴尬。但不少症状较轻的患者对此都不以为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张晓薇教授表示,在我国,尿失禁尽管发病率很高,但就诊率却不高。不少尿失禁患者是在接受妇科手术之前,在医生的常规问诊中透露病情的。“这可能与公众的的认知程度与经济水平有关。”张晓薇教授介绍,“在香港,不少尿失禁患者在出现早期症状之后便主动就诊。然而在内地,不少患者是被动地通过医生询问才被发现病情,从而接受治疗;或者是病情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才不得不就医。”
目前,在我国仍有不少女性对于尿失禁羞于启齿,很多老年患者认为这是上年纪后的自然现象。张晓薇教授广大女性,千万不要抱有这些错误的观念,要知道尿失禁是一种疾病,需要接受治疗,而且治疗方法很简单。通过治疗之后,不仅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改善。如果长期拖延病情,不及时治疗,不仅容易造成泌尿系统和外阴皮肤的感染,还会影响膀胱功能以及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由此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不容小觑。
治疗首选盆底肌肉锻炼 治愈率可达九成
张晓薇教授表示,尿失禁的治疗方法并不难。在治疗上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段。
“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但是药物的功效非常有限,而且副作用多不宜长期服用,因此药物并不是主要治疗的方式。盆底功能锻炼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张晓薇教授解释,盆底康复治疗是物理治疗,轻度到中度的尿失禁患者,可以通过提肛运动来改善病情。提肛运动就是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然后放松,一提一松就是提肛运动。这种方法平时也能做,但是成功率不高,仅有40%左右。“因为许多女性不懂怎么进行提肛运动,不懂得用力的点在哪里,错误地收缩了腹部或臀部的肌肉。这是影响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张晓薇教授认为,尿失禁患者最好到医院借助专业机器练习,通过电刺激,提示需要收缩的正确位点。或者借助生物反馈治疗仪,通过对盆底肌电数据的采集处理,使医患双方通过显示器屏幕了解盆底肌肉收缩舒张的情况。从而正确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经常做提肛动作,可以增强骨盆底肌肉群的张力,加强尿道的阻抗力,减少膀胱肌肉的过动反应,使约束小便的机能得到恢复和加强。
中重度尿失禁患者,如经过盆底肌肉锻炼后症状改善仍不明显的话,应采取手术治疗。至于手术的方式,目前普遍倾向于使用阴道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即在尿道口做小切口,通过穿刺器械,植入一条10厘米左右的吊带,作为吊床把松弛的尿道托起来。
张晓薇教授指出,总体来说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差距不是太大,均可达90%左右。至于改善率,则可达到90%以上。但是,病情越严重,治愈率就越低。因此,张晓薇教授再次呼吁女性朋友们,出现尿失禁千万不要拖延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养成规律饮水和小便习惯 不要怕上厕所而不喝水
尿失禁患者日常起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张晓薇教授表示,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水和小便习惯。不少尿失禁患者碍于病情不敢多饮水,这是患者的一个普遍的误区。“饮水越少,尿液浓度越大,刺激尿道使便意更严重。”张晓薇教授指出,定时定量饮水,其实是一种膀胱训练。一般建议患者每次饮水的量不宜过少,每天喝8杯水左右,每杯水200-300ml为宜。同时还要定时上厕所,培养规律的小便习惯。另外一个护理的要点是要预防腹压的增加。咳嗽、打喷嚏会增加腹压,因此患者要注意避免感冒,同时要避免进行增加腹压的运动,如举重、快跑、跳跃等等。
一般女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远离尿失禁?张晓薇教授建议,女性要避免较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增加腹压的劳动如长期站立和下蹲,尤其是下蹲对盆底的伤害很大。在过去不少妇女习惯于蹲着洗衣服,这是不好的习惯。另外,保持大便通畅也是非常重要的,大便时用力过猛,或者大便时喜欢看报纸杂志导致大便时间延长,这些不良的大便习惯都会影响盆底健康。肥胖的女性要注意减肥。女性在产后要积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目前全国不少医院都在推行一个项目——把产后42天的盆底康复训练作为一个常规的项目。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每周2次,持续10~12周。广医一院已经设有专门的“产后42天门诊”,可以指导新妈咪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总疗程费用约为1200元左右。据张晓薇教授介绍,目前,约有70%的妇女会在产后参加盆底康复训练,而且人数仍在逐渐增加。
相关专题:
妇科全说第10期:7成老年妇女尿失禁 及早治疗90%可治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