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恶阻中医如何调治?
- 助好孕
- 2023-04-13 12:05
妊娠6~12周左右,往往会出现恶闻食气、择食、厌食,或嗜酸咸杂物,同时有恶心干呕,尤以晨起为明显。伴体倦懈怠,或头晕思睡等,这些现象,古代医家称为“恶阻”,即恶心阻隔饮食之意。其原因西医认为是人体内激素变化所致。但近来国外研究,有认为是早孕机体排斥食物中有害成分,以保护胚胎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此说可作参考。孕妇如果食后即行吐出,不能进纳饮食物,且持续时间较长,以致体液耗损,缺乏必要的营养,肌体消瘦,眼眶凹陷,小便量少,尿醋酮增高,出现酸中毒情况者,此为妊娠恶阻之重症,这不仅影响母体健康,更可累及胎儿的发育成长,必须及早治疗。若呕吐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应注意是否葡萄胎,必要时可考虑终止妊娠,以免害及母体。
一般的妊娠反应,12周后多能自行减轻及消失,但亦有持续时间稍长者,可因人的体质而异。且与精神因素有关,如心情紧张或抑郁不乐者,则反应会明显或持续时间延长,因肝气郁结,容易上逆而致呕吐。
本证可分一般的反应和剧烈的呕吐,前者适当调理即可减轻或控制;后者宜中西医结合共同处理以免影响母体健康及胎儿的成长,兹分别阐述如下:
(一)妊娠恶阻轻证
轻者仅有恶闻食气恶心、晨起、干呕、择食、嗜酸咸食物等,但仍可进食,不会食入即吐,对身体营养尚可维持,这可不需要药物治疗。只要从生活、饮食加以调理,务使心情舒畅,生活有序,注意休息,选择有营养而易消化之品,并随其所好,少食多餐等,妊娠反应情况多可逐渐减轻,12周之后,便可自行消失。至于中等度之妊娠呕吐,每于6周以后便出现厌食、呕恶,偶尔食后便吐,则需及时治疗,以免病情发展。辨证治疗如下:
1、肝胃不和:平素脾胃虚弱,妊娠以后,血海不再下泄,冲脉之气容易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反随冲气而上逆,故恶心呕吐。由于脾虛失运,则纳差、厌食、食后也会吐出,或虽不进食,也会呕吐清水,清涎,体液耗损较多,渴而不欲饮。由于进食不多,故精神疲乏,怠惰嗜卧,或便溏不畅。舌淡、苔白,脉细滑或弦细滑。治宜健胃和肝止呕,可用桂枝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处方:桂枝、白芍各15克,生姜9克(或用生姜汁6克和药更佳)、炙甘草6克、大枣10枚(切)、法半夏12克、白茯苓25克。
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亦可调理肝脾,故《金匮要略》用治恶阻。余常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并使用,效果尤佳。半夏有认为会犯胎,其实经过炮制者已去其毒性,且与生姜合用,便无犯胎之虞,从临床上观察亦未发现会有犯胎之例。《金匮》有“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之文,可见半夏与姜同用,以治妊娠呕吐是有效的。姜,不仅能祛寒健胃止呕,且有抑制半夏之毒副作用。茯苓既能健脾去湿,又可镇静安神及增强免疫功能,其渗湿作用,是通过健脾以运化水湿之结果,用之对妊娠并无影响。
2、脾虚胃弱: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则妊娠呕吐会较明显。本证型孕妇多呈面色萎黄,肢体疲乏,口淡,呕吐清涎,舌淡、苔白、脉细滑。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柿蒂、灶心土。处方:党参、茯苓各20克,生姜、炙甘草各6克,白术、法半夏各12克,大枣10枚(切),广木香(后下)、砂仁(后下),陈皮各5克,柿蒂15克,灶心土30克(如无灶心土,可用赤石脂代)。
香砂六君子汤具有健脾和胃止呕之功,柿蒂味苦性平,有止呕、止呃作用。灶心土味辛性微温,具镇呕功能。全方共奏健脾和胃镇呕之功。
(二)气阴两亏之恶阻重症
上述证候如进一步发展,呕吐频频,饮食难进,耗气伤津,营养缺乏,以致形成气阴两亏之重症。临床上除食入即吐外,并将体内之水液、粘液亦吐出,甚或吐出物有胆汁及血液混杂其中,精神萎靡,两目无神,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口干少尿,舌红少津,苔黄干或花剥或无苔,脉弦细滑数。宜中西医合治,一方面静滴补液,以调整机体酸碱度平衡;一方面用中药益气养阴,兼和胃降逆以止呕。可选用生脉散加鲜竹茹、石斛、代赭石。处方:生晒参9克、五味子3克,麦冬、鲜竹茹、石斛各15克,代赭石25克。
方中生晒参益气生津(或用太子参30克亦可)、麦冬益阴润燥,五味子与参、麦配伍,增强敛气生津之效。但五味子不宜重用,因其有收缩子宫的副作用。鲜竹茹清胃热而止呕,代赭石重镇止呕,石斛滋养胃阴。全方共奏益气生津镇静止呕之功。少量频频饮服,具有益气生津止呕之效。同时可适量进食粥水米饮,以培养胃气,补充水份和营养,维持胎孕之需要。
妊娠恶阻,一般多属特殊生理上的反应,不必过于忧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