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容中心 > 正文

不孕缘自子宫内膜息肉

陈女士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位优秀生,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顺利地拿到硕士学位,并进了一家知名外企,做了一名白领丽人。由于自身条件好,陈女士身边不乏追求者,但有强烈事业心的她都不为所动。等到事业有成,准备考虑终身大事时,她已将近30岁了。及至登上婚姻殿堂,不觉已年过32岁。陈女士觉得是时候要个孩子了,但又有些顾虑。因为婚前她的月经就不正常,月经量多,经期长,短则7~8天,长则10来天,还时不时地提前或延后,不大规则。为此,她到过不少医院,找过不少医生,一直被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但常规的止血、激素治疗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之前由于一直忙于学业和工作,陈女士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心想反正月经多点而已,不会有大碍,也许结婚后便好了。但结婚后,陈女士的月经并没有随之正常起来,反而有加重趋势。她这才开始担心,会不会影响自己怀孕?果然,转眼两年过去,她仍没怀上孩子。这时,陈女士才紧张起来,找到一家条件较好的省级医院去就诊。经过多方面的检查,结果出来了,不孕的原因的确在她,但不是由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而是在她的子宫里发现了好几处内膜息肉。这才是她长期月经过多、月经不调、现在又不孕的原因。因为长期被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而进行无效治疗,导致月经一直不规律。由于长期月经过多,陈女士身体虚弱,轻度贫血,气色无华。好在医生给她施行了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月经很快恢复了正常。三个月之后,陈女士成功地怀孕了,全家都欣喜不已。

小小息肉,何致不孕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有蒂突向宫腔。它可以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经前或经后少量阴道出血、经量增多等,小的息肉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而被漏诊。

子宫内膜息肉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国外报道,35岁以下的女性发病率约为3%,35岁以上约为23%,绝经后妇女发病率约为31%,高峰发病年龄为50岁。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

息肉可为单个或多个,一般体积较小,小的仅有1~2毫米直径,大而多者可充满整个宫腔。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合并感染。由于子宫内膜息肉增加了宫腔面积,加上激素水平的异常,导致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缓慢,若合并感染坏死,会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些改变不利于孕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

摘除息肉,烦恼消失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通过手术摘除息肉,消除症状,减少复发。以前临床上采用的传统手术方法是刮宫术,这种方法弊病很多,息肉根部有时难以刮净,位于宫角、宫底的息肉也不易刮除,术后息肉残留率、复发率高。有时刮下的息肉组织破碎,不易得到病理证实,造成息肉患者反复刮宫,最后,甚至不得不摘除子宫,这对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目前临床上较先进、应用较多的方法是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这种方法定位准确,方便快捷,效果确切,不易造成子宫穿孔,出血少,并发症也低。而且,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宫腔镜器械更微型化,切割器械更多样化,患者痛苦小,耐受性更好。由于此种方法一般只摘除息肉,不损伤子宫内膜,患者可很好地保持生育机能。

一般经息肉摘除术后,绝大多数患者月经可恢复正常,不孕自然也随之得到治疗,大多患者可顺利怀上宝宝。

积极预防,消除癌变隐患

子宫内膜息肉好发于肥胖、少产、晚绝经、宫颈息肉、激素替代治疗、长期服用三苯氯胺(乳腺癌患者常用的药物)者。它除了可引起月经失调,甚至不孕外,还存在癌变的可能,因此不可轻视。即使是较为彻底的息肉摘除后,仍有少数病例复发,因此临床上常根据情况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治疗措施,以防止其复发甚至癌变:

1.子宫内膜切除术:内膜切除的深度达子宫浅肌层2.5~3毫米,切除了内膜息肉生长的土壤,自然可相应地减少复发。本法适用于有上述高危因素、无生育要求、曾有息肉复发或月经过多而不能或不愿行子宫切除的患者。

2.药物治疗:口服大剂量孕激素预防的效果尚待观察。有人曾用放置含有左旋炔诺酮的宫内节育器的方法,有一定疗效。

3.子宫切除术:对于那些多次复发、刮宫后症状无改善、且疑有癌前病变的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同时有内膜复合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腺肌症者,也应行子宫切除术。

临床上也有发现平均直径0.7厘米的息肉,有自行消退的可能,而平均直径1.3厘米的息肉则难以消退,因此认为,小的无症状息肉可以定期随访。

由于本病以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失调为主,往往被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长期得到无效治疗,文中的陈女士就是如此。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读者,看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家治疗。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